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的研究生们始终以“研、传、行”为主线,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,在档案研学、红色纪念、乡村实践中锤炼本领,用青春力量诠释对党的创新理论的信仰与践行。
一、档案里的思政课:在历史温度中践行初心
研究生第三党支部樊静静同学在松江区档案局的实习锻炼,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动注脚。工作中,始终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展陈讲解、暑期活动策划及科室工作展开实践。用通俗语言让参观者触摸历史脉络,累计跟听学习7场讲解,最终完成3次正式讲解。积极参与3次材料整理,将散落的档案信息系统化。投身2次暑期活动,并独立策划1次活动课程,让档案里的红色故事走进青少年生活。
这段经历不仅是对“档案育人”理念的践行,更是可感可知的“思政教材”。在讲解服务中传递信仰力量,展现青年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风采。
二、历史照进现实:在国际视野中传递和平力量
2025年6月23日,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徐世隆、郭蕾等所在的“红研”社会实践团受邀参加上海图书馆东馆的“历史照进现实,合作点亮未来”主题展暨纪念会,以实际行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对“红研”实践团而言,这既是对年度主题的深化,更是一次深刻的教育――成员们在观展中强化了“铭记历史、珍爱和平”的责任感,更明晰了青年在促进文明互鉴中的使命。
作为扎根红色文化的团队,“红研”实践团将持续以青年视角讲好中国故事、和平故事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智慧。
三、稻田里的振兴课:在县域实践中解码乡村智慧
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徐萍等同学通过暑期实践调研,走进浙江省青田县,以“稻鱼共生系统”为课堂,开启乡村振兴研学之旅,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县域实践深度结合。在青田方山乡龙现村,大家跟随农户学习“以鱼养稻、以稻护鱼”的千年智慧。积极运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,探析这一模式如何体现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的哲学理念。这场“田间课堂”不仅让同学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乡村振兴中的落地,更让他们明白乡村振兴藏在“生态保护”与“民生改善”中。
从档案里的历史回响,到国际舞台上的和平呼声,再到稻田里的振兴实践,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第三党支部的研究生党员樊静静、徐世隆、郭蕾、徐萍等,始终以理论为纲、以实践为笔,在“研、传、行”中书写青春答卷。未来,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耕红色土壤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实践中绽放光芒,继续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年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