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“马克思主义学术周”第二期学术讲座——王凤才教授主讲“重新发现马克思——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形象、思想发展、阐释路径问题”

发布者:杜英杰发布时间:2020-06-19浏览次数:27

6月19日,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、复旦大学、浙江大学、厦门大学、河海大学、西安邮电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近300名师生在腾讯会议汇聚一堂,聆听了王凤才教授的云端讲座。王凤才教授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暨国家创新基地研究员、法兰克福大学高级研究学者、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、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》入选者。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晓艳教授主持。

  

此次讲座的题目为“重新发现马克思——关于马克思的理论形象、思想发展、阐释路径问题”。首先,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象,王教授通过马克思的“四个形象”阐发了马克思的“四种精神”,以确证马克思“千年第一思想家”的地位。其次,关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阶段,王教授讲授了“三阶段论”、“四阶段论”、“五阶段论”等不同的说法,以帮助我们全面把握马克思理论的真精神。再次,关于马克思思想的阐释路径,王教授介绍了国外马克思主义、正统马克思主义、西方马克思主义、东欧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五种阐释路径。最后,王教授总结到,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一起,构成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基本格局;从“单数的、非反思的马克思主义”到“复数的、创新的马克思主义”,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框架;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社会主义-新共产主义思潮、激进左翼思潮、新社会运动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当代世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。

师生们在讨论交流环节,主要围绕“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”、“如何理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”、“现代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多种解读中是否有更为实质性的解释”等问题与王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。王教授高屋建瓴的精彩解答使在场的师生们受益匪浅,并希望在讲座后与王教授进一步交流。

在讲座的最后,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孙晓艳教授进行了总结:王教授的精彩讲座从马克思的理论形象、思想发展以及阐释路径三个方面,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。第一,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格局等视角拓展了我们的学术视野;第二,关于“四形象论”、“几阶段论”、“五种阐释路径”等观点深化了我们的学术研究;第三,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原则和方法论,启发了我们的学术思考。总体而言,“马克思主义学术周”系列学术讲座,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点建设,提升广大师生的学术内涵和科研水平,加强与全国高校的学术交流。马克思主义学院今后将推进此项活动的持续开展。